便攜式紅外散射濁度儀是一種基于紅外散射光技術設計的便攜式水質檢測設備,廣泛應用于水產養殖、污水處理、地表水監測、工農業給排水、生活用水、鍋爐水質及科研高校等領域的水質濁度現場檢測。該儀器由主機和濁度傳感器組成,采用紅外散射光技術,光源發出的紅外光在傳輸過程中經過被測樣品時會發生散射,其散射光強度與濁度成正比關系。濁度傳感器在90°方向設置了散射光接收器,通過分析這組散射光的強度得出濁度值,有效消除了樣品顏色的影響。
便攜式紅外散射濁度儀在操作前的準備工作是確保檢測準確性和儀器穩定性的關鍵,需從儀器狀態、校準、樣品處理等多方面細致操作,具體如下:
一、儀器狀態檢查
外觀與硬件檢查
檢查儀器外殼是否有破損、裂縫,確保機身結構完整,無液體滲漏痕跡(防止內部電路受潮)。
重點查看光學系統:發射紅外光的光源窗口和接收散射光的檢測窗口需清潔、無劃痕,若有污漬(如指紋、灰塵),用專用鏡頭紙(不可用普通紙巾)輕輕擦拭,避免刮傷光學鏡片。
檢查樣品室:確認樣品室內部干燥、無殘留液體或雜質,若有污染,用無塵布蘸少量無水乙醇擦拭,待完q干燥后使用。
電源與配件檢查
若為電池供電,需確認電池電量充足(可通過儀器開機后的電量指示燈判斷,低于20%時需及時更換同型號電池,避免因電壓不穩導致讀數偏差)。
檢查配套配件:確保石英比色皿(紅外光穿透性好,避免用玻璃比色皿)無破損、刻度清晰,且與儀器樣品室尺寸匹配;同時準備無粉手套(避免手部油污污染比色皿)、樣品杯、移液管等工具。
二、校準操作(核心步驟)
校準是消除儀器系統誤差的關鍵,必須嚴格按照以下步驟進行:
校準前準備
準備校準用試劑:超純水(濁度≤0.1 NTU,作為零點校準液)和符合標準的濁度標準液(如10 NTU、100 NTU,根據檢測范圍選擇,需在有效期內且無沉淀)。
確保校準環境穩定:溫度15-30℃(避免溫差過大導致液體折射率變化),無強光直射、無劇烈震動(防止光路偏移)。
零點校準(關鍵步驟)
用超純水潤洗石英比色皿2-3次,去除殘留雜質。
向比色皿中緩慢注入超純水,液面略高于光學窗口(約至比色皿2/3處),輕敲比色皿壁排出氣泡(氣泡會散射光線,導致零點偏高)。
用無塵布擦拭比色皿外壁(避免指紋或水珠影響光路),將其放入樣品室,確保定位槽對齊(保證光路穿過液體中心)。
蓋上樣品室蓋,按儀器“零點校準”鍵,待屏幕顯示“0.0 NTU”或校準完成提示后,方可進行下一步。
標準點校準
倒出超純水,用對應濃度的標準濁度液潤洗比色皿2-3次,避免稀釋標準液。
裝入標準液(操作同零點校準,確保無氣泡、液面達標),放入樣品室并蓋緊蓋子。
按儀器“標準校準”鍵,輸入標準液濃度(如10 NTU),待儀器自動校準完成(屏幕顯示濃度值與標準值偏差≤±2%為合格)。
若檢測范圍較廣(如0-1000 NTU),需按儀器說明校準多個標準點(如10 NTU、100 NTU、1000 NTU),提升全量程準確性。
三、樣品預處理
根據樣品特性進行預處理,減少干擾因素:
去除顆粒與氣泡
若樣品中含有肉眼可見的大顆粒雜質(如泥沙、纖維),需先靜置30分鐘(避免攪拌導致顆粒破碎),取上層均勻液體檢測;若顆粒沉降快,可輕輕攪拌后立即取樣(避免劇烈攪拌產生氣泡)。
若樣品中氣泡較多(如剛搖勻的水樣),可將樣品倒入燒杯中靜置5-10分鐘,待氣泡消散后再取樣。
溫度與狀態調整
樣品溫度需接近室溫(與校準液溫度差≤5℃),若樣品過冷或過熱(如剛從冰箱取出或高溫環境中的水樣),需先放置至室溫,避免溫度導致液體密度變化影響散射效果。
對于高濁度樣品(如超過儀器最大量程),需提前用超純水稀釋(稀釋倍數根據預估濁度確定,如預計1000 NTU可稀釋10倍至100 NTU以內),稀釋時需攪拌均勻,并記錄稀釋倍數(用于最終結果計算)。
四、環境準備
選擇平穩的操作臺面(如實驗室工作臺),避免在震動環境(如靠近水泵、離心機)或強光直射處操作(防止外界光線進入樣品室干擾檢測)。
若在野外現場檢測,需遮擋陽光(可用遮陽傘或儀器自帶遮光罩),并將儀器放置在水平地面上,減少風或人為觸碰導致的晃動。
